豆乳玉麒麟半糖不加冰

关于高中的碎碎念

在长期不更新和六级要挂的边缘挣扎。

让我期待一下明天江苏的清明上河图。

 

这是我离开高中的第一年。早在几星期前,就看见列表里的好友纷纷换上了高考加油的头像。身在北京,身边的北京同学格外多,我本就不是那种爱凑热闹的人,只是蛮有兴致的欣赏了一下北京四中和人大附中在头像上也存在的暗暗较劲,评价了各个学校的审美便作罢。

 

当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直到今天早晨,一大早就爬起来上了体育课后,线代课上,听着老师没有一点起伏的说话声,我困得只想睡觉。这时,坐在旁边的北京室友推了推我,示意我看她的手机。

 

手机上显示的是北京作文题,意料之中的又红又专,听着她对题目政治意味太浓的抱怨,无心听课的我也点开了微博热搜。

 

江苏高考话题排的很靠前。点开作文题,莫名熟悉的感觉,有些文艺的清新做作,夹在一群政治性题目中显得格格不入。想起来以前语文老师对江苏历届高考题的吐槽:一群搞文艺研究的人弄出来的题目,读都读不懂,好像什么都能往里面套,但是写了又觉得很不对题。总之就是不会偏题,但也难得高分。

 

(果然这才是我熟悉的作文风格,2017的车相比之下真的是个另类,素材准备了一堆什么都没用上)

 

刷完热搜,我才突然意识到,新一届的学弟学妹要来了,我也是要被称为学姐的人了。

 

 

我成长在著名的大内斗省。苏南瞧不起苏北,苏北也不服苏南,苏中挤在中间委屈巴巴。就连高考模拟卷也是这样,苏南四市,苏北四市,苏中三市,剩下的南京盐城抱团,关系亲疏一目了然。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大概只有在外地求学时,江苏人才会团结一致,有身为江苏人的身份和归属感。以前也没觉得自己身为一个江苏人有什么特别,也没觉得自己和苏州,南京人有什么关联,现在到了大学,有时在网上随便遇见江苏二字都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更不用提偶遇老乡的激动和惊喜。

 

怎么说呢,高考对于每个江苏人来说可能真是一件非常特殊的回忆。不论是军训时自我介绍,会被问起江苏卷是不是真如传闻中那么难,还是大家谈起高考成绩时,总要详细的介绍一遍完全不同的模式。大概是一直以来接触的都是自己省的题目,我对江苏卷的地狱模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也承认,每次和别人说起高考,看见对于江苏高考难度的评价时,我有很复杂的心态,一方面对于卷子的难度而怨声载道,一方面又因此有些得意。

 

比起我的室友,比如广东和北京,他们更注重素质教育,游泳课,志愿,支教,舞会,许多我都没有经历过的。我还记得,一年只有一次元旦晚会,还是边写作业边看着电视直播度过的,高二高三的篮球足球比赛,虽然也只能借用活动课时间,却还是非常充实满足。寒假短的要命,除夕夜还在赶工作业。也曾抱怨过学校的官僚主义和各种不平等的待遇,吐槽过食堂难吃的饭菜,神出鬼没蛮不讲理的年级主任,我的高中,真的有很多让我感到不满的地方,学校所具有的缺点它一个不落,即使是考完化学,走出考场的那一刻,穿过合影留念的人群时,我也没有想过自己会多怀念它。

 

可是现在,我头一次深深地怀念起我的高中生涯。

 

北京的食物和南方大不相同。吃惯了甜味,不习惯面食,时不时的就会想起高中食堂。在旧校区上学,不论是图书馆,还是教学楼,都不能和高中相提并论。北京没有家乡那么多的河,学校里也没有高中的荷花池和小桥流水,更没有那些人。

 

我在这里认识了将我带入动漫坑的闺蜜。我们从初中就是同学,高中成为同桌后才真正熟悉起来。一起在繁忙的学业中聊聊共同的爱好,虽然后来的她又入了漫威坑,我入了全职坑,她喜欢虚拟歌姬,我钟情于唱见,她去了南京,我来了北京,但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直到现在。我也有过喜欢了很久的男生,一直将好感藏在心里,即使毕业了也没有说出口。偶尔也会QQ聊天,问起彼此的近况。就这样就好。

 

我想,我可能再也不会遇到一个那么要好的朋友,再也不会那么持久的喜欢一个人。

 

不那么美好的3年,就这么循规蹈矩的结束了。

 

去年暑假回了趟学校。新生已经在军训了。我的母校很快就不再属于我。

 

我翻遍了手机相册,却发现除了毕业照,一无所有。高中的点点滴滴,模糊的记忆,时不时的在我感到悲伤难过时一遍遍的回放。

 

我果然还是最喜欢高中时光的吧。

 

 最后,STZ,加油。

评论(1)

热度(5)